一般廟宇有中門、左右側,共三門,中門通常在迎神時才會開啟,以面對廟宇的方向「右進左出」並用跨的進出,以示尊敬,因以人背對廟宇的方向來說,左青龍,右白虎,應由青龍邊進、白虎邊出。一般參拜順序為前殿、後殿,而殿內參拜順序則為面對神明的中、右、左。
【供品禁忌】 |
忌用牛肉、狗肉、鰻魚、鱔魚、吃過的食物、苦瓜、冬瓜、只要種子會被排泄出來的水果、果實為空心水果、單碗祭神(七、九、十一、十三等) |
而目前最常聽說芭樂、番茄、與釋迦被禁的原因:
由於芭樂與番茄因其種子不易消化,會與排泄物一起被排出體外,種子會直接在地上自然發芽成長開花結果,民間認為將其當作為供品祭祀神鬼,會對神鬼有所不敬;而釋迦(又名番茘枝),因果實形像釋迦牟尼佛像頭部,故命名為釋迦,將其拿去祭拜被視為不敬。
<進出廟宇>右進左出象徵入吉出凶
由我們面對廟門的右邊進去(猶如走路靠右邊一樣),這邊是神明的左邊,也就是所謂的「龍邊」,在標準的座北朝南模式之下,龍邊是東邊,是太陽升起之地,是陽方及吉方。出來就由另一邊「虎邊」,這就是「入龍喉,出虎口」,象徵入吉出凶。
門下方會有一個門檻(臺語稱「戶碇」),門檻原始用意在防水,但後來劃分內外的意義更大,因為進入門檻就是我家了,所以是主權的宣示!因此古代禮儀進出門檻時要彎腰、跨過去,表示鞠躬禮貌的拜訪,相反的,如果是來挑釁的,便會踹踏門檻,表示來「侵門踏戶(戶碇)」。同樣的,進出廟門也要彎腰跨過去,不要踩門檻,進時抬左腳(左為貴),出時抬右腳,也是象徵入吉出凶。
廟的正中央也有一個門,但只供神明和皇帝(現在的總統)進出,一般人自然不好從這邊進出。
<祭拜順序>先拜天公再進主殿
道教廟宇的正門口一定有個大香爐,稱做「天公爐」,也就是拜天公(玉皇大帝)的。道教寺廟不管拜哪尊主神,一律先在廟外的香爐後面站好,先面朝天空拜天公,再進主殿拜主神。
進入主殿後,先拜中間的主神,如果主神兩旁還有陪祀的神明,因龍邊為大,所以要先拜,拜完再拜虎邊。
主殿之外,有的寺廟還有東西殿,那就先拜龍邊殿房的神明。此外,有的寺廟還設有前後殿,則先從前殿開始參拜。有的除了東西殿、前後殿還有樓層,就從高樓層拜下來,因為高樓層的神明位階通常比較高。有些大廟殿堂眾多,會掛有參拜路線圖,這時就依廟方所公布的路線圖為準。
佛寺不拜玉皇大帝,因而沒有天公爐,門外的爐是給信徒拜完插香的。
主神如果為保生大帝、財神爺、張天師、城隍爺、土地公,則須注意神桌底下是否還有虎爺,虎爺是上面神明的坐騎,非常威猛,而且會咬鬼去、叼錢來、驅邪、治病。虎爺大多置於桌底,小孩喜歡在桌下爬來爬去,所以虎爺也是兒童保護神,因此虎爺造型都是Q版的可愛造型,不要忘了拜唷!
<祭拜時間>四正時拜拜最靈
什麼時間去拜拜較恰當呢?晚上可以拜拜嗎?只要廟門還開著,當然就可以進去拜!
一般人不喜歡晚上去拜拜,是因為認為這樣容易被附近徘徊撿食香火的阿飄給「卡到」,事實上,黎明、黃昏陰陽交替時,反而是阿飄出沒最多的時間,猶如上下班是人潮最多的時間一樣,而且這兩個時候也是人的正副交感神經轉換之時,精神最差,很多病人、精神官能症者都是在這個時候發病,因此晚上拜拜並不會特別容易「卡到陰」。
另外有一說,「四正時」:子(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)、卯(上午五點至七點)、午(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)、酉(傍晚五點到七點)拜拜最靈,因為陰陽五行理論裡,十二天干裡的八天干,都是由這四天干所生,所以靈氣最旺。
綜合以上結論,怕黎明(卯)、黃昏(酉)、子夜(子)卡到陰,那麼午時是四正時中唯一適合拜拜的時間了。不過,「多慮反而多失」,找個自己最方便的時間比較重要啦!